close

【轉載文章】
出處已不可考
若有侵權請告知
會立即刪除本文


長久以來
語言和文字一直是人們表達思想
紀錄事件
溝通情義的主要途徑
如何培養孩子的思考習慣
清楚掌握語言文字的意義
盡而達成有效溝通的能力
是很多教師或父母的困擾
常常有人問我
為什麼自主學習的孩子特有自信?
思慮清楚?
應世圓熟?
我覺得把「討論」列為生活方式
是重要的原因

我們原始的想法是:
如果孩子習慣開放式的對談
他們就可以學到高層次的思考
意語的掌握與有效的溝通方式
當他們習慣這樣的對話式討論後
再來學習文字的讀寫時
也就可以掌握思想交流的精隨
經過這些年來的實作經驗發現
果然如此!!

但是在台灣這樣缺乏討論文化的社會
要塑造這種討論環境
確實要成人高度的自覺
有位孩子曾經對我說:
我發現很多大人其實不會討論
他們要嘛命令
要嘛說服
所謂的溝通
常常都是先有一個絕不退讓的預設結論或底限
希望對方最後可以接受他的看法
和這種人溝通
真是非常困難

那麼什麼叫「開放的討論」?
毛毛蟲基金會的討論手冊說:
一個人如果願意把他意見後面的理由說出來
讓自己的理由接受別人的檢驗
並且願意在自覺有道理的情況下
改變他原有的想法
這樣的心態就叫開放

所以一個人長的好不好看
態度是不是謙和有理
話說的流不流利
和他能不能和別人做良好的討論
沒有重要關聯
重要的是他肯不肯把支持自己意見的理由攤出來
並且願不願意在思考之後做改變

自主學習的教師最常問孩子的話是:
「你的話必有道理,請告訴我你的理由。」
當然有的孩子會說不清楚
他們會說:
「我只是這樣覺得,可是為什麼這樣覺得,我也不知道。」
於是旁邊的孩子
或對話的老師就會認真的來幫忙釐清
大家猜來猜去
並且問他:「你是這樣想的嗎?這是你的意思嗎?」
直到這個孩子終於恍然大悟的說:
「對啦!對啦!我就是這樣想的啦!」
於是皆大歡喜

另外
討論者也很容易發現
一個人的語言和他真實意思間常常有些落差
於是他們對於語言的使用就會愈來愈細緻
他們也會發現
說話的快慢、聲音的大小
和意見的品質沒有必然的關連

當然孩子也會發現
除了語言之外
眼神、肢體、語氣、表情等等
都是重要的思想和感情訊息的傳達途徑
於是對人的觀察也就愈形敏銳起來

這是從小訓練的
對於不善言詞的孩子 
我通常會鼓勵他們是著用文字跟大人對談...

要培養孩子獨立的思考能力
並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工程
父母師長只要放下長久以來習焉不察的威權心態
時時跟孩子進行不預設立場的開放式對談就行了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lalb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1) 人氣()